五苓散是《伤寒杂病论》里的一张经典方子。古人赵羽皇说过:“五苓散这方子,主要是帮膀胱把水排出去,同时也是处理体内外水湿的头号药方。”有人研究过,五苓散最早可能叫“猪苓散”或“五味猪苓散”,后来才简化为“五苓散”。在《伤寒杂病论》里,这个方子一共出现了11次,涉及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的不同章节。它的药材搭配、治疗原理、服用方法以及现代用法都很有讲究,下面我们一条条来说。

一、药材搭配

五苓散由五味药组成:猪苓、泽泻、白术、茯苓、桂枝,比例是5:3:3:3:2。古人成无己解释过这方子的逻辑:体内有水湿积聚,得用“渗泄”的办法排出,而“甘淡”的药是关键,所以茯苓是主药,猪苓是辅助。白术味甘温,能健脾,脾怕湿,水湿多了脾就管不好,所以用白术来帮忙。泽泻味咸寒,能利尿排湿,算是帮手。桂枝味辛热,肾怕干,水排不出去肾就燥,用点桂枝散湿润燥,起辅助作用。

简单点说:猪苓和茯苓负责利尿去湿,泽泻加强排水,白术健脾控水,桂枝温阳解表、助水排出。这几味药合起来,既能促进尿液生成,把积水从小便排出去,又能健脾化湿,让水液分布全身。总之,五苓散是个调节水液代谢的代表方,不管有没有表面症状,都可以根据情况用。

还有人觉得,五苓散虽然利尿药多,但核心是“通阳”。比如加了点桂枝,就是为了增强阳气。三焦(中医里管水液运行的系统)靠阳气推动,阳气通了,水液代谢自然就正常了。所以有人说,五苓散其实是治“三焦不利”的方子。

二、治什么病

五苓散主要对付“太阳蓄水证”“水逆证”“水痞证”。《伤寒论》里说:如果发汗后出大汗,脉浮、小便不利、有点发热还口渴,就用五苓散。意思是,出汗太多伤了阳气,膀胱没力气排尿,水排不出去,人就口渴,但喝水也解不了渴。如果水积在膀胱,阳气没法把水汽化分布全身,就会渴得想喝水,可喝下去的水跟体内积水混在一起,反而吐出来,这就是“水逆证”。还有“水痞证”,是误用泻药伤了中阳,水湿停在脾胃,堵得心下胀满,用泻心汤没用,还口渴烦躁、小便少,这就是水湿积聚的表现。

《金匮要略》还提到:瘦人肚脐下跳动、吐泡沫、头晕癫痫,也用五苓散,这是痰饮堵了气机,往上乱窜的结果。另外,像烦躁、口渴、霍乱吐泻这些问题,根源都是水湿内停、气化不畅。五苓散能内外一起治,化水湿、通膀胱、祛痰饮、解表邪。名医赵锡武认为,五苓散治的“渴”和“小便不利”,不是单纯膀胱有水,而是身体处理水的能力下降,跟药理正好吻合。

三、怎么吃

《伤寒论》里说:把这五味药捣成粉末,用白米粥调服,一天三次,多喝点热水,出汗就好了。散剂可能是为了内外都“散”——内散水湿,外散表邪。用白米粥调,既能借热助阳,又能帮药发挥作用。服后出汗,说明水液分布正常了。

现代研究发现,散剂比汤剂效果好,可能因为散剂里有些利尿成分在汤剂里几乎没了(含量差了450倍)。所以有人说“五苓宜散不宜汤”。不过,国医大师唐祖宣觉得改成汤剂也不错,但要浓煎,频频喝,尤其是呕吐严重的,可以一小时喝1-2次,配合热水微微出汗最好。

四、现代怎么用

五苓散管的是全身水液代谢,所以现代临床用得特别广,治各种水湿问题:

  1. 小便问题
    肾病综合征、慢性肾衰竭这些病,小便少甚至没尿、全身肿,再加上恶心呕吐,很适合用五苓散。这是典型的水湿积聚。加点虎杖、车前草、桃仁等清热利湿、活血的药,还能治尿频尿急、前列腺肥大,效果也不错。
  2. 水肿
    腹水、心包积液、膝关节肿、卵巢囊肿、眼皮肿,都是水液堆积,五苓散能调水代谢。比如,有人用四君子汤加五苓散治肝硬化腹水,既保肝又增加尿量,还能改善血液指标。不过,局部水肿不能有红热,得治原发病。
  3. 慢性心衰
    心衰病人多阳虚,水湿痰瘀堵心脉,累及脾肺肾。五苓散配其他药,能增加尿量、改善心脏功能,不管有没有水肿都行。
  4. 消渴
    像糖尿病、尿崩症,口渴喝水也不解,五苓散能调津液分布,缓解口渴。
  5. 呕吐腹泻
    霍乱、急性胃肠炎这些,呕吐腹泻水湿堵脾胃,五苓散温阳利水,恢复脾胃功能。
  6. 其他
    慢性咳喘、湿疹、脱发、盗汗、带下,只要有水湿内停、口渴小便少的症状,都可以用。但它偏温,热性病得慎用或配其他药。

五、总结

五苓散不只是利尿,而是通过温阳化气、健脾、通水道,把体内积水疏散出去,调全身水液代谢,让津液流动顺畅,滋润脏器。它治的不是单一问题,而是整体的水液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