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为什么感冒?
Why do people catch a cold?
引言
感冒,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小病,却总让人困惑:为什么会“中招”?中医《伤寒论》认为,感冒是外邪入侵的结果,而这背后,是人体水液热量循环的失调。想象人体如一套精密的水热系统,热量与水液的平衡是健康的关键。本文从水液热量循环模型出发,结合《伤寒论》的智慧,解析感冒的成因,帮你看清感冒的“真面目”。
人健康的基础
人体就像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,水液与热量在其中流动,维持生命活力。以下是模型的简单拆解:
- 太阳表层(皮肤):外表面,毛孔如阀门,正常时热量携微量水液以蒸汽形式外散,阻挡外邪入侵,中医称之为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。
- 阳明管道(胃肠):内部通道,食物在此消化,生化热量与津液,上供肺滋润,下行膀胱排出。
- 肺与心(气血中枢):肺吸氧调温,水液入血;心泵热血,经主动脉分流全身,滋养脏腑。
- 脾与三焦(水液调度):脾运化水湿,三焦通调水道,水液回流或从小便、汗液排出。
核心原理:热量由心肺生化,水液由脾胃运化,太阳散热,阳明供津,循环畅通则百病不生。
张仲景《伤寒论》: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(第1条)
这提示感冒始于表层失守,循环失调是关键。
感冒的循环失调:外邪如何得逞
感冒在中医学中属外感病,多从太阳病起,外邪入侵打破水液热量循环,导致症状。以下是三种常见失调模式:
1. 风寒入侵:表层闭塞
- 成因:寒风袭表,太阳毛孔收缩,热量无法外散,郁积体内。
- 症状: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、鼻塞流清涕。
- 循环影响:表层闭合,肺气不宣,水液滞留,鼻涕增多,热量郁滞生微热。
2. 风热侵袭:热量失控
- 成因:热邪灼表,毛孔过开,热量外泄,津液耗散。
- 症状:发热汗出、咽痛、痰黄、脉数。
- 循环影响:肺热壅盛,津液不生,咽喉干痛,热量失控加剧发热。
3. 正气不足:内虚外感
- 成因:脾胃虚弱,津液生成不足;心阳不振,热量循环无力。
- 症状:易感冒、反复发作、乏力倦怠。
- 循环影响:水液不运,热量不达表,毛孔无力抗邪,外邪乘虚而入。
本质:感冒是外邪与循环失调的“内外合谋”,表层失守、内脏失调共同促成。
为什么会感冒?循环失调的深层原因
感冒的发生并非偶然,内外因素交织打破循环平衡:
外界因素:寒热失调
- 寒冷天气:毛孔收缩,热量郁滞,如冬日受风即恶寒。
- 高温潮湿:热量耗散,津液枯竭,如夏季中暑后感冒。
- 《伤寒论》佐证:第3条:“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。”寒热失调是感冒起点。
内因失衡:脏腑失调
- 脾虚水停:脾不运化,水湿内生,肺胃受阻,外邪易留,鼻涕痰湿加重。
- 心阳不足:热量不达表,毛孔无力抗邪,感冒频发。
- 肺气不宣:水液不化,湿气堆积,外邪乘虚入侵。
循环中断:失调的催化
- 发汗失当:如过汗伤津,水液耗竭,热量失衡。
- 水饮停滞:如小便不利,水液不排,外邪内陷。
总结:外邪是“导火索”,循环失调是“土壤”,两者叠加,感冒即发。
用药调理:恢复循环的智慧
《伤寒论》通过调理水液热量循环治感冒,以下是常见方案:
风寒感冒
- 方药:麻黄汤(麻黄9g、桂枝6g、杏仁9g、炙甘草3g)
- 作用:发汗散寒,开太阳毛孔,恢复热量外散。
风热感冒
- 方药:银翘散(银花9g、连翘9g、薄荷6g、荆芥6g等)
- 作用:清热解表,生津润肺,调肺系循环。
正虚夹邪
- 方药:五苓散(泽泻30g、猪苓15g、茯苓15g、白术15g、桂枝10g)
- 作用:温阳利水,化湿调三焦,助热量回流。
预防感冒:守护循环平衡
- 护表层:适时添衣,避免寒风直吹;运动微汗,保持毛孔通畅。
- 养内脏:饮食温润(如粥汤),健脾生津;多饮水,助肺化湿。
- 调循环:深呼吸促肺气,规律作息养心阳。
结论
从人体水液热量循环模型看,感冒是外邪入侵与体内失调的“合谋”。太阳表闭、阳明津亏、肺脾失调,都是感冒的推手。《伤寒论》通过调循环治病,提醒我们:守住水液与热量的平衡,外邪无机可乘。想了解更多中医防病智慧?订阅“经方说”,走进《伤寒论》的健康世界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