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苓散是《伤寒论》中治疗水饮内停的经典方剂,既能应对表症未解,又擅利水化湿。在古代,五苓散被视为出门必备的“防疫良药”,用于瘟疫、水土不服等症。本文以《伤寒论》第71条为根基,结合水液热量循环模型,解析五苓散的方证特征、用药原理及广泛应用,揭示其温阳利水的辨治精髓。

《伤寒论》第71条:五苓散的原文依据

《伤寒论》第71条:“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

病机:

表症未全解,水饮停滞,津液不化,表现为小便不利与消渴。

正常情况下,表症(如感冒)用发汗法(如桂枝汤、麻黄汤)排出病邪,水随汗出,健康的津液通过三焦回流体内。

若病人体虚(脾胃弱、心阳不足),发汗后水液无法回流,停于皮肤表面或内积于膀胱,导致小便不利、口渴等症状,此时需用五苓散。

组方:

五苓散针对表寒夹水饮证。

猪苓(15g)、泽泻(30g)、白术(15g)、茯苓(15g)、桂枝(10g)。

用药思路:

温阳利水与调循环。

泽泻重用,因其强利水作用,能清除皮肤表面的积水;桂枝轻用,主要辅助泽泻作用于表面,而非发汗。

桂枝行阳、泽泻引水、茯苓猪苓分利三焦、白术健脾,解决水湿停滞问题.。

  • 病机解析:
    • 表症未解:太阳毛孔未透,水饮滞于皮表,脉浮微热。
    • 水饮内停:脾胃虚弱,水液不化,下聚膀胱,致小便不利;上不生津,致口渴难止。
    • 循环失调:发汗后津液外散,阳气不足,水液无法回流,停于表或下焦。
  • 药物作用:
    • 泽泻:苦寒利水,通利全身水湿,尤其擅清皮表及肝肾积水,引水下行。
    • 猪苓:淡渗利水,专治下焦膀胱水滞,促小便排出。
    • 茯苓:淡利中焦水湿,和白术健脾,恢复脾胃运化。
    • 白术:健脾燥湿,助水液回流,增强脾胃气化。
    • 桂枝:温阳行气,引药力至表,助泽泻清皮表水,同时强心通阳。
  • 循环原理:
    • 桂枝温阳,疏通太阳表层,推动水液内归;泽泻、猪苓、茯苓分利上中下三焦,白术固脾,水液从小便排出,恢复循环平衡。
    • 《伤寒论》注重表里兼治,五苓散以利水为主,温阳为辅,既解表水,又化内饮。

方证特征:

小便不利(这里是小便少)与消渴

  • 主症:小便不利(水滞膀胱)、消渴(津不化)。
  • 兼症:脉浮微热(表未全解)、脐下悸动(下焦水停)、烦躁(胃热水停)。
  • 成因:
    • 发汗(如桂枝汤)后,体虚者阳气不足,水液滞于皮表或下焦,无法回流生津。
    • 脾胃虚弱,水饮不运,喝水难止渴,舌苔白厚。

关键:五苓散适用于表症未解兼水停,既非纯发汗,亦非单纯利尿,而是“引水归正”。

应用场景与变症处理

  • 常见应用:
    • 瘟疫与水土不服:古人随身携五苓散,治表症夹湿,利水排邪。
    • 水肿与湿疹:皮表水停,晨起手足肿、皮肤瘙痒,用五苓散清表水。
    • 晕车与积水:横膈膜水滞或脑积水,利水止眩。
    • 黄疸与腹泻:脾湿水停,泽泻清肝,茯苓健脾。
  • 变症处理:
    • 汗不出,小便仍不利:加麻黄6g助发汗,或附子6g温阳利水。
    • 消渴加重,烦躁:加麦冬10g养津,或配黄连6g清胃热。
    • 水肿不退,脐下悸动:加车前子10g增强利尿。

原则:《伤寒论》强调因症施治,表水未清则利,津伤则兼养。

实用指南

制法与用法:五苓散打成散剂,每次1平汤匙(约6g),每日3次,温水送服,多饮热水促汗出或小便通。
注意:体虚津亏者慎用发汗剂后转五苓散,孕妇遵医嘱。

结论

五苓散的方证理论以表症夹水饮为基,温阳利水为核心,通过桂枝引水归正,泽泻三苓分利三焦,恢复水液循环。其应用从瘟疫到水肿,体现了《伤寒论》的实用智慧。理解其“引水排邪”的逻辑,你将能灵活应对水湿病变。想掌握更多经方奥秘?订阅“经方说”,走进《伤寒论》的健康之道吧!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供参考,使用前请咨询中医师。